當前位置:味味甜 >

談談美食 >飲食常識 >

吃元宵的來歷

吃元宵的來歷

元宵向來時元宵節必不可少的美味佳餚,白白的元宵放進鍋裏一煮,彷彿是經過了煉化一般,變得晶瑩剔透,令人更生憐愛,用筷子輕輕一戳,Q彈軟糯的元宵就這樣出現在我們面前啦,彈性十足的元宵戳破的時候,濃濃的餡兒便流露出來,散發着熱騰騰的香味,一下便攝入了人的心底,忍不住去輕輕咬上一口,品嚐它的香甜。那麼大家知道吃元宵的來歷嗎?

吃元宵的來歷

元宵節,又稱“上元節”或“燈節”。據資料記載,元宵節大約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了,到了明清時期便與春節、中秋節一起被稱為中國民間的三大傳統節日,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

元宵節吃湯圓的習俗大約形成於宋代。據記載,唐朝時,元宵節吃“面繭”“圓不落角”。到了南宋,出現了“乳糖圓子”,這應該就是湯圓的前身。宋代周必大所寫的《元宵煮浮圓子》詩,裏面有“星燦烏雲裏,珠浮濁水中”的詩句。及至明朝,“元宵”的稱呼就比較多了。

吃元宵的來歷 第2張

正月十五吃元宵,是全國各地的共同風俗。專家介紹稱湯圓也稱“湯糰”或“圓子”“糰子”,南方人還稱為“水圓”“浮圓子”。每到正月十五,幾乎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。另外,湯圓的名稱與“團圓”字音相近,取團圓之意,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,和睦幸福,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,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。

民俗專家表示,煮湯圓時,因為它開鍋之後漂在水上,煞是好看,讓人聯想到一輪明月掛在雲空。天上明月,碗裏湯圓,家家户户團團圓圓,象徵着團圓吉利。因此,吃湯圓表達的是人們喜愛闔家團圓的美意。同時也顯示中國人對傳統節日的傳吃湯圓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,在江南尤為盛行。民間有“吃了湯圓大一歲”之説。陳志歲《湯圓》詩云:“年年冬至家家煮,一歲潛添曉得無?”甬地俗語云:“寧波家家搗米做湯圓,知足常樂又一天。”胡秉言也有詩曰:“香澤糯米做湯圓,沸水飄銀富貴鹹。入口綿甜滑潤爽,闔家歡樂醉天年。”“寧波湯圓”是必備的食品,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,“圓”意味着“團圓”“圓滿”,節慶時間吃湯圓,象徵家庭和諧、吉祥,故至湯圓又叫“浮元子”。

吃元宵的來歷 第3張

這看完以上內容詳細大家也瞭解了白白胖胖的元宵來歷,中國文化傳承了這麼多年,美食文化更是遍地開花,在我們接觸這些美食的時候,我們也要去了解這些美食的來源,畢竟這些傳統的美食後面,都會有許多吸引人的故事,享用的同時去了解這些故事不也是一種樂趣嗎。

標籤: 來歷 元宵
  •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,轉載請註明 https://weiweitian.com/tantanmei/yinshichangshi/dre67.html
專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