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味味甜 >

談談美食 >飲食常識 >

如何養脾

如何養脾

脾是人體中十分重要的器官,負責全體營養的吸收。如果脾不和就會出現四肢無力,脾虛等症狀。中醫養脾的歷史源遠流長,但是現代人卻把“養脾”不當一回事,有時候反而誤了功夫,今天我們共同探討一下,如何養脾呢?

如何養脾

如何養脾

1、飲食養脾

(1)温性食物:常用的有芥菜、南瓜、大葱、洋葱、大蒜、胡羅卜、生薑、桃、荔枝、桂圓、柑桔、橙、木瓜、李子、蓮子、沙糖、大棗、葡萄、糯米、胡桃仁、烏梅、花茶、烏龍茶、蜂蜜、牛肉、雞肉、鯽魚、鱔魚和鰱魚等。

(2)平性食物:常用的有大豆、芝麻、山藥、花生、百合、黃豆、玉米、豌豆、紅薯、南瓜、葫蘆、扁豆、小麥、粳米、糯米、蘋果、西紅杮、香菇、蜂蜜、食糖、鯉魚、烏龜、甲魚、雞蛋、鴨蛋、豬肉、蛇肉等。

(3)脾虛可用食補,最好的食物就是山藥薏米芡實了(按1:1:1的比例)。胃寒可去掉薏米;胃熱可去掉芡實、山藥,換成綠豆,綠豆薏米粥,最祛濕熱,對於肝旺脾虛,舌苔黃膩的人,最為對症。山藥、薏米、芡實都有健脾益胃之神效,但用時也各有側重,山藥可補五臟,脾、肺、腎兼顧,益氣養陰,又兼具收斂之功。薏米,健脾而清肺,利水而益胃,補中有清,以去濕濁見長。芡實,健脾補腎,止瀉止遺,最具收斂固脱之能。將三藥打粉熬粥再加入大棗,以治療貧血之症,療效顯著。

(4)那些腹脹、便祕、氣血不足,月經不調的人,每日可空腹多吃些小棗,既補血健脾,又益氣通便。大棗補血力強,小棗活血力強,暑日以小棗為佳。有人説喝了山藥薏米芡實粥,反而腹脹,認為自己是虛不受補,其實是因為您腹中濁氣太多,平日無力排出,而此粥補氣最快。清氣生成必然驅趕濁氣,兩氣相爭,一時難出,便覺飽悶腹脹。此時喝一碗白蘿蔔湯,胃寒重的可再加上點胡椒粉,自然脹隨屁解,腹中頓時暢快。此時再喝山藥薏米芡實粥,便暢快的多了。正所謂“陳血不去,新血不生,濁氣不除,清氣難存”。

(5)要注意下肢的保暖。腰以下寒涼的人,經常用艾葉泡腳,但水要泡到脾經三陰交處。三陰交是肝、脾、腎三條陰經的交匯處,除濕排寒效果好。

2、藥物補脾

補脾藥物分為中草藥與中成藥。常用中草藥有黨蔘、太子參、人蔘、黃芪、白朮、茯苓、懷山藥、芡實、蓮子肉、黃精、炙甘草等,常用的中成藥有四君子丸、補中益氣丸、香砂六君於丸、香砂養胃丸、參苓白朮散、資生丸、健脾丸、枳術丸、理中丸、保和丸等。以上健脾胃的中藥,若能在老中醫指導下選用,將會收到更好的效果。

如何養脾 第2張

3、以動助脾

中國古今許多養生家都提倡飯後散步緩行,以助脾胃消化功能,這的確是“以動助脾”的養護後天之道。千百年的養生實踐證明,這種方法的確行之有效,

4、摩腹護脾

每當飽食之後,以手按摩腹部,也是古代養生家們的一種養護脾胃的常用方法。

食後摩腹法是:吃飯以後,將手搓熱,放於上腹部,按順時針方向環轉推摩,自上而下,自左而右,可連續二三十次不等。此法可促進胃腸消化功能,有利於腹腔血液循環,還能治療一些疾病。只要持之以恆,對脾的運化功能有益。自唐代孫思邈提出:“飯後即自以熱手摩腹”之後,後世養生家多有所沿用,實踐證明行之有效。

5、艾灸健脾

最常用的艾灸健脾穴位有:

足三裏:胃經合穴,全身四大總穴之一,經常用艾灸,具有健脾胃,補中氣,通經絡,和氣血的作用。

神闕:為任脈經穴,經常艾灸,可温通元陽,脾胃健旺。

氣海:常用艾灸此穴,補元氣,暖脾陽,強壯後天之本,祛病養生延年。

如何養脾 第3張

通過學習,大家知道了養脾的重要性,也學到了不少如何養脾的相關知識,大家可根據自身的情況食用一些養脾的食品,積極參加體育鍛煉,採用中醫艾炙的方法,使我們的脾健康起來,只有這樣,才能有效擺脱脾虛引起的各種症狀,使我們更加健康。

標籤:
  •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,轉載請註明 https://weiweitian.com/tantanmei/yinshichangshi/xkvjz.html
專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