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味味甜 >

談談美食 >飲食常識 >

大家有誰知道清明節的來歷和風俗的嗎

大家有誰知道清明節的來歷和風俗的嗎

清明節又叫寒食節、踏青節,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。這期間正是草長鶯飛,萬物復甦的時節,也是人們踏青遊玩的好時候,所以古人很早有清明踏青的習俗。清明節在飲食方面也因各地的習俗而不同,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清明節的來歷和風俗。

大家有誰知道清明節的來歷和風俗的嗎

清明節的來歷和風俗

一、清明節的來歷

清明節的起源,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“墓祭”之禮,後來民間亦相仿效,於此日祭祖掃墓,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。本來,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,到了唐朝,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。寒食節的正確日子是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,約在清明前後,因兩者日子相近,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併為一日。 到了唐玄宗時,下詔定寒食掃墓為當時“五禮”之一,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,掃墓遂成為社會重要風俗。

二、清明節的習俗

1、掃墓

清明掃墓,謂之對祖先的“思時之敬”。其實,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,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,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。到唐朝才開始盛行。《清通禮》雲:“歲,寒食及霜降節,拜掃壙塋,屆期素服詣墓,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,周胝封樹,剪除荊草,故稱掃墓。”並相傳至今。

2、植樹

自古以來,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。1979年,人大常委會規定,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。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,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。

三、清明節食物

1、青糰子

清明時節,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。青糰子是用一種名叫“漿麥草”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,接着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,然後開始製作糰子。糰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,在包餡時,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。團坯制好後,將它們入籠蒸熟,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糰子的表面,這便大功告成了。

大家有誰知道清明節的來歷和風俗的嗎 第2張

2、艾粄(bǎn)

艾粄是清明節客家人必備的傳統小食。首先是將採摘回來的鮮嫩艾草洗淨,放鍋中煮熟後撈起,瀝乾水份,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備用。然後將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,草泥剁得越細越爛越好。艾草泥剁好後,用煮艾草的水,加上糯米粉一齊和拌成團。然後把準備好的芝麻、眉豆、花生等餡料包進麪糰裏,再封口捏成圓形、長形等形狀,放入鍋中隔水蒸15-20分鐘後即可出爐。

3、饊子(sǎn)

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。“饊子”為一油炸食品,香脆精美,古時叫“寒具”。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,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。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:北方饊子大方灑脱,以麥面為主料;南方饊子精巧細緻,多以米麪為主料。

5、雞蛋

民間習俗認為,清明節吃個雞蛋,一整年都有好身體。清明節吃雞蛋其源起是先秦時代某些地區有禁火習俗,多日的禁火寒食,煮熟的雞蛋是度過這一時期的最好的食品儲備。清明節這天雞蛋除了吃,還可以玩,大致分為兩種,一種是“畫蛋”,另一種則是“雕蛋”。

大家有誰知道清明節的來歷和風俗的嗎 第3張

現在清明節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,很多人都選擇自己的方式來度過。有的攜全家人回鄉掃墓祭祖,另一些人選擇在清明節踏青,放放風箏。明媚的春日裏盡情的享受大自然的美好,釋放壓力親近大自然。以上就給大家介紹了關於清明節的來歷和風俗。

標籤: 來歷 風俗 清明節
  •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,轉載請註明 https://weiweitian.com/tantanmei/yinshichangshi/y6k27.html
專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