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味味甜 >

談談美食 >飲食文化 >

七夕中國人吃巧果

七夕中國人吃巧果

每年的七月七日這一天是中國的傳統節日——七夕節。相傳在七夕節的夜晚,牛郎和織女會在鵲橋上相見。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,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。而今天我們要來了解的是七夕中國人吃巧果

七夕中國人吃巧果

七夕中國人吃巧果

傳説是因為過去女孩子在未嫁之前都想自己能心靈手巧,所以用這樣的方式來祈求織女來送巧,希望織女也能賜自己一雙巧手,於是巧果也就誕生了。

北宋時期的巧果品種極多,主要原料是油、面、糖、蜜。是將發麪團放入具有剪刀、梨、茄、瓜、石榴、蘋果、小雞、小豬、小獅子、金魚、蛙、蟹、蝦等各種花形圖案的木模(也叫榼子)中,將成形後的小餅油炸或烙食。有些巧果還被點染為七色,有的以紅色點染,用長線穿成串,尾端系沙果或花布,掛於壁間,以為裝飾和零食,也有串成一環掛在小兒項間取樂的。相傳七夕節晚上,婦女兒童將巧果拋擲屋背,喜鵲銜去搭橋,讓牛郎織女夜渡銀河相會。

巧果製作起來非常簡單。先將麪皮切成一兩寸長的條形,然後放入滾燙的油鍋裏,炸至金黃色。再把炸好的麪皮撈起來,立即撒上芝麻、白糖,酥脆香甜。

巧果還有另一種做法:在麪粉中加入雞蛋和糖,不摻一點水,而是用油和麪。面和好後,揪出一塊劑子,摁進用桃木或棗木刻成的精美模子裏,然後照面板一磕,一個個可愛圖形的巧果誕生了,進爐一烤,香飄十里。

北宋時的七夕巧果主要成分是小麥面,這種製作傳統至今還被遵循、保留着。為什麼要用小麥面呢?這就跟前面提到的古人設置七夕節的目的有關了。

每年的七月初七,牽牛星與織女星距離最近,而這一天,通常也是立秋前後(有時跟立秋正好是一天)。中國是農耕國家,因此,對時令、節氣的交替極為重視,夏商時,每至立秋,君主還會親臨祭祀現場。七夕節的設置其實就是立秋祭祀的另一種替代形式,有立秋迎秋之用意。[1]

製作方法

1、將麪粉、白砂糖、酵母、混合均勻加入牛奶,充分揉成光滑的麪糰。

2、發酵半小時後,再充分揉勻,排出氣泡,搓成長條,切小劑子。

3、模具內撒滿面粉,轉勻再倒出多餘麪粉。

4、將小面劑子放入模子內,按壓結實。

5、倒扣模具,輕敲,摳出巧果坯。

6、鍋置火上小火加熱,將生坯從邊緣開始逐個擺入,烙至兩面上色均勻即可。

7-8、取出,用紅線串起來即可。

看了這篇文章,相信大家對於七夕中國人吃巧果已經有了不小的瞭解吧。七夕節的活動眾多,情侶們會在這一天出門約會,相互表達自己的愛意、互送禮物。沒有愛人的也會祈禱自己的愛人可以在這一天降臨,總之,七夕節是一個浪漫的節日。

標籤: 巧果 七夕
  •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,轉載請註明 https://weiweitian.com/tantanmei/yinshiwenhua/o5r2o.html
專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