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味味甜 >

談談美食 >飲食文化 >

粽子的來歷

粽子的來歷

農曆的五月初五被稱為端午節,也被俗稱為粽子節。在這一天很多地方都會有划龍舟的比賽,還有吃粽子的習慣。粽子的美味每個人都不陌生。我們也許很多人知道的也就僅僅只有這一點。粽子的來歷其實還有著深遠的故事,我們不妨來了解一下吧。

粽子的來歷

粽子的來歷

端午節吃粽子,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。粽子,又叫“角黍”、“筒粽”。其由來已久,花樣繁多。

據記載,早在春秋時期,用菰葉(茭白葉)包黍米成牛角狀,稱“角黍”;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,稱“筒粽”。東漢末年,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,因水中含鹼,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,煮熟,成為廣東鹼水粽。

晉代,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。這時,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,還新增中藥益智仁,煮熟的粽子稱“益智粽”。時人周處《岳陽風土記》記載:“俗以菰葉裹黍米……煮之,合爛熟,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,一名粽,一名黍。”南北朝時期,出現雜粽。米中摻雜禽獸肉、板栗、紅棗、赤豆等,品種增多。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。

到了唐代,粽子的用米,已“白瑩如玉”,其形狀出現錐形、菱形。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“大唐粽子”。宋朝時,已有“蜜餞粽”,即果品入粽。詩人蘇東坡有“時於粽裡見楊梅”的詩句。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、木車牛馬做的廣告,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。元、明時期,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,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,附加料已出現豆沙、豬肉、松子仁、棗、胡桃等等,品種更加豐富多彩。

粽子的來歷 第2張

據說清代乾隆皇帝,端午節在宮中吃了九子粽後,龍顏大喜,讚不絕口,欣然賦詩一首:"四時花竟巧,九子粽爭新。"九子粽:是粽子的一種,即為九隻粽連成一串,有大有小,大的在上,小的在下,形狀各異,非常好看。並且九種顏色的絲線紮成,形成五彩繽紛。九子粽大多是作為饋贈親友的禮物,如母親送給出嫁的女兒、婆婆送給新婚的禮物等,因為"粽子"諧音"中子",民間有吃了"粽子"能得兒子的風俗,故"九子粽"便是多子多福的象徵。清代詩人吳曼雲,也寫有一首讚美九子粽的詩篇:"裹就連筒米宿春,九子彩縷扎重重,青菰褪盡雲膚白,笑說廚娘藕覆鬆。

一直到今天,每年五月初,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、洗粽葉、包粽子,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。從餡料看,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;南方則有豆沙、鮮肉、火腿、蛋黃等多種餡料,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。

粽子的來歷 第3張

粽子的來歷有很多種說法,被大家公認的是與詩人屈原有關的。每個地方做出來的粽子都不一樣,口味也是有差異的。粽子深得大家的喜愛甚至已經成為了我們的文化遺產之一。如今,由於時間的推移,很多年輕人已經不太愛學習做粽子了,節日吃粽子好像也漸漸的被淡化了。但是,不管怎麼說,作為我國古代的節日,我們都應該記住。

標籤: 粽子 來歷
  •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,轉載請註明 https://weiweitian.com/zh-tw/tantanmei/yinshiwenhua/w65ez.html
專題